当前位置: 专题报道 / 最新专题 / “铜”心奋进谱新篇,倾心聚力惠民生——2025年铜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成就巡礼

隽美经纬电路有限公司作业场景 记者 郭璇摄

游客们在动漫花溪谷打卡拍照 记者 张创摄

宜君县雷塬群众直播卖核桃 记者 张创摄

打卡铜川牡丹园 记者 张创摄
初冬的铜川大地,天高云淡、色彩斑斓,松柏的苍翠、柿树的金红、银杏的金黄把这里装点成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
在这片蕴藏着生机与希望的土地上,涌动着比自然景色更为炽烈的发展热潮。车辆穿梭在各工业园区,产业转型步伐不断加快;多元经济托举起稳健向好的经济大盘,为高质量发展积蓄了新动能;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幸福的笑容洋溢在群众脸上。
“十四五”以来,铜川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以建设西部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为目标,坚定走好创新转型之路,经济发展质效双升、改革创新持续深化、民生福祉不断增进。202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88.82亿元,2025年前三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全省第二。
现代产业体系实现“质”的飞跃
在位于新材料产业园区的陕西铟杰半导体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经过多道精密工序制成的磷化铟多晶材料整齐排列。这些曾被少数发达国家垄断的关键半导体材料,如今在我国实现了自主研发生产,直供国内头部企业。
“丝滑”运转的机械臂、火红的电子窑炉⋯⋯科技感满满的设备,让陶瓷生产变得可控。位于耀州窑文化基地先进陶瓷产业园的陕西澳华瓷业科技有限公司,专业生产工业电瓷产品,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高铁、新能源汽车等领域,让千年耀瓷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新生机。
位于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的陕西达美轮毂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通过自动化生产线,经过一道道工序,一个个轮毂被生产出来,随后发往世界各地。
⋯⋯
从传统老工业城市到多点开花的创新高地,铜川正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成型,在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近年来,我市紧盯“建设西部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目标定位,持续壮大三大产业集群,紧盯问题短板,强化创新赋能,深入推进“三项改革”,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优化人才发展生态,让新质生产力逐渐成为推动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的关键力量。
在传统产业升级领域,科技为老工业注入新活力。在煤炭行业,玉华矿、柴家沟矿等智能化矿井建成投用,通过去产能实现“瘦身提质”;水泥行业进行全面清洁化改造,声威建材、冀东水泥、尧柏特种水泥3家企业创建为国家绿色工厂;传统陶瓷行业向着先进陶瓷发展方向不断迈进,陕西国胜鑫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陕西澳华瓷业、铜川铜瓷、华海启晨特种陶瓷等企业形成了全市先进陶瓷产业的初步聚集效应。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与“智能升级”,让铜川工业焕发新生机。
新兴产业逐渐成为铜川产业体系的新支柱。我市主动承接陕西省“追光计划”,积极纳入全省光电子产业链“一体两翼”布局,建成秦创原先进激光与光电产业集聚区,30余家高新企业入驻发展。陕西日月芯半导体有限公司配置了国际先进的专业芯片封测设备,打造了高等级净化测试环境以及在线实时生产监控系统,实现无人车间、黑灯工厂;隽美经纬电路有限公司的超精细柔性电路板应用于AR眼镜等终端产品,填补了陕西电子信息行业相关空白;陕西澳威激光科技有限公司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研发生产的高功率窄线宽波长可调激光器产品作为光电子激光器领域核心高端功能器件,填补了国内空白,在世界处于先进水平。
从“西安研发、铜川转化”的跨区域协同创新,到“链长+链主”的产业推进机制,从传统产业的迭代升级,到新兴产业的加速崛起,科技创新正全方位重塑铜川产业格局。
铜川将持续以科技赋能产业升级,深化改革创新,优化营商环境,让新质生产力成为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核心动力。
多元经济促进“量”的合理增长
近年来,我市在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进程中,更加注重发展的平衡与协调。通过充分激发“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开放型经济、数字经济”的活力,共同托举起稳健向好的经济大盘,不仅实现了“量”的合理增长,更为“十五五”时期推进高质量全面转型开拓了新局面、积蓄了新动能。
县域经济“特色崛起”,构筑多点支撑新格局。“十四五”期间,我市各区县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走上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
有的区县依托工业园区,聚力做强制造业配套;有的深耕现代农业,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深加工;有的则深挖文化旅游资源,着力打造康养旅游目的地⋯⋯这种“一县一策”“百花齐放”的发展模式,有效盘活了县域资源,形成了多点支撑、良性互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坚实基座。
“十四五”期间成果斐然:宜君县荣获2024年度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突出贡献县”称号,耀州区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创建工作获评国家优秀等次,王益区跻身全国“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印台农高区被确定为全省首家省级农高区。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出一系列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着力破解“融资难、准入难、转型难”等顽疾。通过减税降费、优化服务、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全力营造“敢闯、敢投、敢干”的浓厚氛围。一大批民营企业在新兴产业领域崭露头角,在科技创新中勇挑重担,在吸纳就业中发挥主力作用,为全市经济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在耀州区,陕西忠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去年刚落地的新企业,如今已实现稳定生产。
“从落地之初,招商部门就在厂房选址、税收优惠、产品销售乃至人员招聘等方面大力扶持企业。”企业负责人王森感慨道,“铜川的营商环境确实很好,政府的全方位帮扶是我们快速起步、稳步发展的关键。”
一栋栋拔地而起的厂房,一个个热火朝天的工地,一间间现代化智能生产车间,无不映射出我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脉搏与无限活力。这背后是我市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七大行动”、精准服务民营企业的久久为功。
开放型经济“迈步向前”,拓展发展新空间。近年来,我市坚持扩大对外开放,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通过搭建开放平台、培育外贸主体等举措,支持“铜川制造”走出去,吸引外部优质资源走进来,开放型经济迈出坚实步伐。
今年,一系列举措扎实有力:出台《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若干措施》等4个政策文件,覆盖外贸重点领域;深入企业开展“调研问需优服务”活动,建立服务台账,精准解决诉求;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等境内外展会,指导企业赴中亚开拓市场;成功举办多场对外经贸对接会,邀请外国政府代表和商会来铜考察签约。同时,大力推广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率先在全省实现小微出口企业全覆盖。
抢抓“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我市积极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智慧工厂、智能车间提升了传统产业效率;农村电商为特色农产品打开了更广阔的销路;“互联网+政务”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数字技术如同高效催化剂,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催生新业态、新模式。
今年,宜君县爱豆科技有限公司选送的数据标注案例《打造数据标注产业 助力县域人才振兴》成功入选全国首批《数据标注优秀案例集》,标志着我市在该领域生态培育中发挥了引领性作用。这只是我市众多“数实融合”精彩场景的一个缩影。
县域经济的特色布局、民营经济的万马奔腾、开放型经济的积极进取、数字经济的强劲赋能,共同绘就了一幅生机勃勃的高质量发展画卷。
民生改善持续增进百姓福祉
就业是民生之本。
记者在我市各零工服务中心看到:前来寻活的人坐在中心冬暖夏凉的办公室,通过中心平台寻找适合自己的活。电子屏幕上实时滚动着各类用工信息,桌子上摆放着用工信息宣传页,微信工作群实时推出用工信息,小程序“铜川有活儿”平台也在发布各类求职招工信息。在这里,“用工方”和“找活方”都能根据自己的意愿择优选取。“零工服务中心不仅是咱群众寻活时的落脚点,更是咱的‘家’。”干了30年零活的耀州区孙塬镇孝西村村民王建感慨地说。
如今,群众择业方式更加多样、更为便捷,就业更有尊严。
不仅如此,市人社部门还开通了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免申即享”服务,让“数据多跑腿”,让“群众少跑腿”。新区灵活就业人员郭卫宁高兴地说:“我就说卡里咋多了3000多元,一看短信才知道是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到账了,你说现在的人幸福不。”
创业担保贷款业务下沉金融机构,群众要贷款直接找银行,很多个体小商户通过这项业务,短时间拿到了创业担保贷款,解了燃眉之急,抓住了赚钱的好时机。新区枫秋装修设计行个体户尹新立就是受益者,“创业贷的快速高效让我抓住了春天装修旺季的商机,真是我的及时雨呀。”
“十四五”以来,我市锚定“更大力度稳定和扩大就业”核心目标,将就业优先战略贯穿民生工作全过程,以政策为引、以服务为桥、以技能为基、以创业为翼,多点发力破解就业难题,让城乡居民就业路更宽、收入源更足。全市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3.86亿元,开展培训4.38万人次,新增就业4.3万人,实实在在的精准服务举动,振奋了全市就业市场,牢牢托住了“稳就业”基本盘,为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筑牢了民生根基。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增进人民福祉。“十四五”以来,我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经济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成色更足、更可持续。
11月9日适逢周末,记者一走进全民健身馆,就被蓬勃向上的运动场景震撼到了。
偌大的健身场馆内,每个区域都是运动的群众,打羽毛球、篮球、乒乓球⋯⋯此情此景就是场馆内标语“全民健身、乐享生活”的最真实写照。
市民王先生说:“现在社会这么好,大家对生活品质要求更高了,我们一家人一到周末就来全民健身馆打羽毛球。”
除了专业运动场所,铜川随处可见的公园、广场等都是群众锻炼、休闲、娱乐的好地方。
初冬季节,铜川书画公园的景色美不胜收。孩童们在大人的陪伴下嬉戏玩耍,三五成群的人们或在步道走路,或是打卡拍照,还有群众拿着无人机航拍,把这份美好永久收藏。
美好生活不光在城市,如今,农村群众的生活过得更加恬淡富足。初冬的农村温暖静谧,在耀州区小丘镇小丘村,村民李师傅和老伴在整理晾晒的柿饼,阳光下的柿子非常耀眼。“现在晒柿饼不是为挣钱了,就是为了送给亲戚朋友们尝个鲜,现在咱农民啥都不缺。”幸福的笑容挂在老两口脸上,殷实的家底让老百姓生活底气更足。
就业稳了,腰包更鼓,生活更有品质,群众生活的点点滴滴绘就成了幸福生活可感可知的美好图景。
(记者:董唯韦、王艳、郭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