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报道 / 最新专题 / 乡村振兴

党建领航做舟楫 扶贫路上好青年

——脱贫攻坚一线的共产党员教师孟菊样、秦曾超先进事迹

来源:区教科体局 作者:陈亮 发布时间:2017-11-20 15:33 阅读: 打印 保存 收藏

自开展教育扶贫工作以来,王益区教科体局在党建领航的引领下,不断将工作推向新高度。在教育精准脱贫攻坚克难的工作过程中,涌现出现了许多个先进典型,其中孟菊样、秦曾超就是这先进典型事迹中有具有代表性的两位模范党员教师。


用呵护静待进步  用关爱欣赏花开


孟菊样老师是铜川市育才小学一名普通青年教师。自学校开展精准扶贫、送教上门工作以来,她作为一名党员,积极主动要求参加送教入户小分队,当她得知送教对象是一名残疾儿童时,她动情的说“我带过残障儿童,我有经验,让我去吧”。

送教对象小伟是一名先天智力缺陷儿童,后来由于一次车祸,导致孩子头部受伤,不能正常入学。第一次为他送教时,他见到人很是胆怯,不愿交流。孟老师轻轻地走近他,拉着他的小手,从他喜欢的食物开始交流,很自然地和孩子拉近了距离。孩子兴奋地和她说了起来,将鼻涕、口水喷了她一脸,她丝毫没有躲避擦拭,而是帮孩子擦净口水鼻涕,孩子的父母深受感动。他们发现这位老师一点也不嫌自己孩子脏!开始给他上课时,他根本不配合,孟老师耐心地从简单的放书、拿书教起,帮他从认识图案来认识语文书、数学书,时间就这样慢慢过去,送教时间即将结束。临走时小伟竟然问孟菊样:“去……哪?”当得知老师要走时,他竟然拉着妈妈的手把孟老师送出了家门。

送教的路上困难重重,一次送教去小伟家,家里只有年近九旬又耳聋的爷爷和他,在门外能听见家里有声音,敲门时却没人来开门,这时孟老师又出奇招,换成方言喊小伟的名字,把整个巷道的邻居都喊出来了,可小伟不会叫他爷爷开门,邻居们都说:“那个娃是瓜瓜,不会给你叫人开门”。孟老师硬是隔着门喊了好一阵儿,小伟的爷爷才打开了大门,门刚打开,小伟就冲到孟老师面前,把粉笔塞到她手里结结巴巴地说:“你……写……字”。在那一刻,孟老师欣慰地笑了,她看到了孩子的改变,只要孩子有一点点进步,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孟老师总说:“当我们把爱注入孩子心田时,他们的爱也会从心底向我们缓缓流淌。”


用爱托起教育的蓝天


同样身为共产党员的秦曾超老师,也同样在扶贫道路上不辞辛苦的默默付出。1988年他出生于陕西商洛一个边远艰苦的山沟里,2013年大学毕业后又在部队服役了两年,2015年9月到王家河中心小学任教。以校为家的他在和这些寄宿的贫困家庭学生相处的时间里,他们成为了很好的朋友。交流中发现他们中间有很多家庭特别困难,有的父母离异,有的家庭遭受过重大变故,有的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影响很大,特别是上一届毕业的小文、小仪给秦老师印象最深。

小文家住在耀州区,就读于王益区王家河中心小学,上学路途遥远,家里有生病的母亲,还有一个上大学的姐姐,他在学校每天总是愁眉苦脸,闷闷不乐,在他的脸上很难见到和其他孩子一样的笑容,秦老师了解情况之后,主动找他谈心,在老师的长期关注鼓励下,在校园里他变得越来越自信,和同学们互动交流变多了。他的学习一直处于中等水平,但是秦老师坚信勤奋一定能创造奇迹,后来秦曾超在网上给他买了语文、数学、英语卷子,并用业余时间帮他辅导,功夫不负有心人,没过多久他的学习进步很大。生活上尽可能的为他提供帮助,秦老师知道他能给学生物质上的支持微不足道,但给学生带来的自信却可以支撑起今后的生活。就这样他们亦师亦友的度过两年。毕业的那天他们依依不舍的拍了张合影,作为留念。

小仪家离学校比较近,但母亲几年之前车祸留下了残疾,因此家里十分困难,没有人照顾她上学,她爸爸只好将她送到学校寄宿,这个孩子心理背负很大阴影,一天也无心听讲,上课经常走神,眼看小学就要毕业了,秦曾超知道她的情况之后,开始主动找她谈心,告诉她:“你现在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只有学成归来,才能不辜负你妈妈的期盼,改变家里生活条件。也才会使你爸爸、妈妈生活变得更好。”她说:“我学习拉下了很多功课,恐怕补不回来了”。通过多次朋友式的谈心和耐心的心理疏导,小仪对学习渐渐变得积极了,那段时间几乎每天下午放学后秦老师都让她到办公室帮她补习功课,经过那段时间之后,小仪的学习有了明显的进步。

每个周末,在学校秦曾超老师都为这些家庭贫困学生义务上一节跆拳道课,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让他们真切感受到从学校到老师的关心、关爱。秦老师个人更希望在教育扶贫的这条路上,有更多的人给那些困难的孩子多一点关注,多一份爱,秦老师坚信爱一定可以为孩子们心里架一道亮丽的彩虹!


网络编辑:崔成
信息审核:狄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