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政府信息公开 / 部门和镇办信息公开 / 市生态环境局王益分局 / 生态环境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二〇一三年九月七日,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生动形象表达了我们党和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美丽中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滚石上山,迎难而上;逆水行舟,奋力向前。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保发展的历史坐标上,2018年无疑是极为关键的一年、非同寻常的一年、令人难忘的一年。尽管前方仍有困难和挑战,但对于把好生态环保关、走好生态文明路、实现绿色王益梦,我们从未像今天这样充满信心、充满期待、充满干劲。
2018年王益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32天,PM2.5和PM10浓度分别为50微克/立方米和89微克/立方米;五项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经测算全部完成,出区断面水质稳步改善,新增造林绿化3003.7亩,恢复治理面积486.5亩,实现了由“沙进绿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让大地山川绿起来,让人民群众生活环境美起来,生态王益新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些成绩来之不易,其背后是我区一轮又一轮的污染整治风暴,是多措并举加强生态资源保护建设、不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的一系列努力。
宏图已举,经略既张。2018年,王益区坚持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坚定不移地打好生态环境治理攻坚战,相继出台《铁腕治霾“七个专项行动”方案》等12份文件,中省反馈问题整改指挥部等领导小组,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位列其中,一个自上而下、整体联动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工作机制迅速建立,实行区级领导包抓制,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督促着各单位加快生态创建的步伐,谋划开展了一系列具有根本性、长远性、开创性的工作。
为让老城焕新颜,全面推动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解城市诟病,还王益蓝天,王益区加快城市建设改造,坚守生态红线从根本上化解各种“城市病”。紧盯“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染、增绿、治污”7项重点,着力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大气污染防治不断强化
2018年4月,王益区出台了《铁腕治霾“七个专项行动”方案》,对改善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提出了明确目标要求。自实施以来,各单位自觉履职,工作有效推进,大气污染治理效果初现,环境空气质量形势总体向好。
减煤有突破。清理取缔2家蜂窝煤厂和8处存煤点,大力推进清洁能源替代,全年完成320家经营户的清洁能源改造,550户居民“煤改气”,3684户居民“煤改电”;燃煤锅炉拆改16台,新建燃气锅炉5台,低氮改造44台。
控车见实效。加强治理高排放老旧车淘汰,截止12月8日,完成287辆(其中注销263辆,公告牌证作废24辆),提前完成市政府下达的任务,超额完成31辆,完成率达到112.11%;严查车辆超载、超速、抛洒、遗散、未覆盖、冒尖装载等行为,全年查处超限、超载、抛洒行为737起;加大机动车尾气现场检测力度,对重点区域内尾气超标车辆坚决予以查处。全年共开展4次执法检查,累计抽检车辆236辆,处罚排放不合格车辆16辆;完成了4加油站储油罐双层罐体改造。
抑尘再加力。全区29个建筑工地开展扬尘专项治理,累计完成各类扬尘污染问题整改453项;新增城市保洁洗扫车辆3台,每天4次不间断洒水抑尘,每半月对广场、人行道实施全覆盖冲洗,同时将新川沟、后柳路纳入日常洒水抑尘范围;建成交通安全管理站3个,农村交通劝导站26个;完成新川沟、王家塬5.8公里运输道路硬化,对210国道至王家塬村3.9公里道路进行提升改造;制定了《川柳线王益段治理方案》,取缔了违法停车场等6处。
治源出实招。减少污染物排放,督促海洋煤厂等8家单位建设密闭物料大棚12处;完成了2家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设施建设;新增污染在线监测设施2套,六参数省控空气自动站1座;督促123家餐饮单位安装油烟净化设施;清理整治“散乱污”工业企业39户;治理矿山地质生态,督促辖区现有6家非煤矿山企业开展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共投资1360万元,恢复治理面积486.5亩,植树8万余株,进一步减少了废弃矿山扬尘污染,消除了地质灾害隐患。
禁燃成常态。累计开展秸秆禁烧巡查75次,处置焚烧秸秆行为23起,全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89%。与奶畜养殖场(户)分别与种植户签订用地合同29份,落实人工种草1967.48亩;开展烟花爆竹销售点排查7次,现场制止违规燃放烟花爆竹行为22起,收缴烟花爆竹1万余头。
增绿见成效。已完成全区六大工程造林绿化共计3003.7亩,市级定点绿化面积1990亩;义务植树共计50.142万株;干鲜果经济林建设共计2800亩;完成15株重点古树保护公约牌的安装工作。
治污齐上手。发挥网格员环境监管效能,累计出动网格员巡查76765人次,共计处置各类日常环境问题2235起。在治理农村面源污染方面,基本实现了畜禽粪污的达标排放;创建省级、市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各1个;对4个无公害认证养殖场完成年检。
水污染防治稳步推进
“几十年的臭水沟都治理干净了,从此我们就告别了臭水沟!”家住公园路的张先生感慨地说,通过治理后,居民的污水不再直接排到河道,而是通过排污管道收集后进行污水集中处理,现在河道干干净净,一点臭味都没有。
保护好一泓清水,既是政治使命,更是群众期盼。2018年,王益区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构建区、镇、村三级河湖长组织体系,实施“一河一策”,58名三级河湖长和26名河湖警长纷纷迅速“上岗履职”,“一把手”抓“一把手”,一竿子插到底,全面动员,层层织密压实河湖责任链。
随着“河长制”的落地生根,各职能部门主动作为,围绕河长制工作开展一系列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整治等工作,全年累计巡查河湖9360次,开展沿河排污口巡查5次,发现并治理生活污水外溢河道问题8处,沿河259个生活污水排污口及268处支毛沟污水口全部收集纳管,建成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15处,铺设管网1200米。实施漆水河川口-博物馆段河道综合整治及周边区域生态修复项目,建成生态护岸10千米,栽植水生植物3万平方米,水保林4.66平方公里,铺设污水管网2.55千米。实施地表水质提升工程,铺设石墨烯光催化膜5000平方米。9月份至今我区新村出区断面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Ⅴ类标准。用行动使水更清、岸更绿、景更美,王益区河湖水环境得到进一步提升,群众生活环境更宜居。
城乡居民生活环境持续改善
王益区着力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优化城市资源配置,转变农村发展方式,城乡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努力营造生态宜居、优美和谐的城乡人居环境。
治理与建设同步。实施市污水处理厂一级A提标改造工程,加快排污口归集和污水治理工程建设,基本实现了工业废水治理全覆盖、城市区域医疗废水全治理、规模化养殖场处理设施全到位,全区污水收集率达到85%,出区断面水质不断改善。新建4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站,在王家河办新建15处农村小型生活污水处理站,铺设管网1200米。同时,率先建成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环境质量自动监测能力显著增强。
农村人居环境逐步改善。王益区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着力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加强农村改水改厕,加大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环境质量明显改善。7座垃圾压缩转运站建成投运。对全区范围内玉米秸秆进行全量还田450亩,秸秆综合利用达到89%。完成40块典型地块化肥、农药调查,全年总体使用量同比减少10吨,实现“零增长”。清理非正规垃圾堆放点31处。完成3家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信息采集工作,布设农用地土壤详查点位31处。建成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站4处,实施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439座。
加强督查巡查,强化执法力度
2018年6月1日,区商务局联合区环保局、公安王益分局等部门查处位于赵家塬村百姓停车场的一非法经营柴油窝点,扣押非法加油车辆,并对非法经营柴油车司机处以10日行政拘留。
重拳硬法多方联动,强势推动任务落实。2018年以来,累计立案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59起,实施断电4家、查封扣押9家、限产停产1家、连日计罚4家、移交公安2家、治安拘留2人。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全面共备案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722个,帮助完成区级重点项目办理环评手续35个,环评和“三同时”执行率达到100%。强化督察巡查,严格实行“督查、交办、巡查、约谈、专项督察”五步法,累计开展现场督察119次,发现问题232个,现场处置128个,交办问题32个,全部整改到位,召开现场协调会7次,印发督察通报5期。扎实推进中省环保督察(查)交办信访件,整改率99.5%。
点面结合,整体推进,改善空气质量,优化人居环境的各个方面,不遗一角,环境整治这块硬骨头将会啃的更彻底。如今的王益,绿意浓了、空气好了、蓝天多了、城乡净了、干部群众关系更加密切了,通过打好生态环境治理攻坚战,从根本上实现了“一举多效、全盘激活”的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