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全区上下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实施“创新驱动、项目带动、园区拉动、城乡联动”四大战略,倾力推进项目建设和经济转型,采取积极的监测调控措施,有效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区域经济总体呈现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一、综合
全区经济平稳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87.74亿元,剔除价格因素,增长8.6%,增速位居全市第二。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252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5.33亿元,增长8.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1.153亿元,增长8.5%。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4:40.3:58.3。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区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3444元,同比增长4.9%。
2016年三次产业构成
全年实现非公经济增加值48.96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5.81%,较去年提高1.68个百分点。
2011年— 2016年非公经济增加值及增速图
物价总体平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1.3%,涨幅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其中,八大类消费价格指数“七升一降”:食品烟酒上涨3.7%、衣着涨1.1%、居住涨1.2%、生活用品及服务涨1.8%、教育文化和娱乐涨0.3%、医疗保健涨2.1%、其他用品和服务涨1.5%,交通和通信下降4.6%。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累计上涨0.5%,较上年提高9.1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累计下降0.2%,降幅较上年收窄4.8个百分点。
2016年全区居民消费价格变动情况
分类名称 |
上年价格=100 |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
101.3 |
1、食品 |
103.7 |
其中:粮食 |
102.8 |
2、衣着 |
101.1 |
3、居住 |
101.2 |
4、生活用品及服务 |
101.8 |
5、交通和通信 |
95.4 |
6、教育文化和娱乐 |
100.3 |
7、医疗保健 |
102.1 |
8、其他用品和服务 |
101.5 |
9、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 |
100.8 |
二、农业
农业生产平稳。全区共有村委会26个,村民小组123个,乡村户籍户数为9530户,乡村户籍总人口31510人。2016年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314亿元,增长4.1%。全年粮食总产量为10235吨,降低3.07%。其中,玉米产量完成2547吨,小麦完成7066吨。
畜牧业发展态势良好,规模化养殖步伐加快,全年生猪出栏13401头,家禽出栏22.15万只,出栏牛1033头,出栏羊4061只,奶类产量1204吨,禽蛋产量912吨。
举办果农培训15场次,累计培训果农850余人次。全年共栽植鲜果1654亩,栽植干果5395亩,园林水果年末实有面积60064亩,食用坚果11000亩,水果总产量40318吨。
2016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农产品名称 |
单位 |
2016 |
同比增长 |
粮食 |
吨 |
10235 |
-3.07% |
玉米 |
吨 |
2547 |
3.49% |
小麦 |
吨 |
7066 |
-5.27% |
蔬菜 |
吨 |
14331 |
0.58% |
园林水果 |
吨 |
40318 |
0.26% |
花椒 |
吨 |
75 |
5.63% |
2016年畜牧业生产情况
产品名称 |
单位 |
2016 |
同比增长 |
肉类产量 |
吨 |
1369 |
0.74 |
#猪肉 |
吨 |
855 |
-0.47 |
牛肉 |
吨 |
116 |
-7.94 |
羊肉 |
吨 |
70 |
0 |
奶类产量 |
吨 |
1204 |
-2.27 |
#牛奶 |
吨 |
1172 |
-2.25 |
禽蛋产量 |
吨 |
912 |
6.05 |
全年造林面积8695亩,较上年同期增长51%。水产品产量110吨。
5个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势头良好,引领作用初显。共投资29370万元实施项目36个,4个市级、4个区级美丽乡村建设,5类68个项目扎实推进。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低位增长。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6.76亿元;剔除价格因素,同比增长9.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6.22亿元,同比增长9.4%,高于全市增速3.5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市第二。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达到170.1亿元,同比增长8.77%。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三大支柱产业现代建材、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分别完成产值94.2亿元、19.4亿元、15.5亿元,分别增长:5.7%、14.63%、13.88%。占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55.57%、11.4%、9.1%。水泥产业总产值达到60.2亿元,增长1.9%,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35.4%。主要工业品产量:全年生产水泥1019.7万吨,同比增长-26.6%;生产熟料748.7万吨,同比增长-27.6%;生产纱1.13万吨,同比增长4.87%。
2016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工业产品名称 |
单位 |
2016 |
同比增长 |
水泥 |
万吨 |
1019.7 |
-26.6% |
水泥熟料 |
万吨 |
748.7 |
-27.6% |
纱 |
吨 |
11266 |
4.87% |
服装 |
万件 |
76.16 |
0.83% |
混凝土 |
万立方米 |
134.7 |
47.27% |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5.3亿元,同比增长24.1%。
园区承载能力明显增强。黄堡、王家河两大工业园区按照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要求,在做好园内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积极打造转型提质的“双引擎”,成为全区项目发展的重要承载平台,园区经济总量已占到全区工业经济总量的98%。黄堡工业园区已有入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3家,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1.1亿元,增长7%;王家河工业园区已有入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家,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8.5亿元,增长15.1%。
全区建筑业实现增加值8.57亿元,同比增长7.1%;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业企业14家。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72.2万平方米,较上年下降0.74%。
建筑业增加值
四、固定资产投资与招商引资
项目建设步伐加快,拉动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6.2亿元,同比增长13.1%,其中:项目投资完成109.6亿元,房地产投资完成5.42亿元。从产业分类看,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1.89亿元、39.29亿元和68.42亿元,三次产业投资比为1.72∶35.85∶62.43。从投资构成看,建筑、安装工程、设备工器具购置、其他费用分别完成投资80.67亿元、8.65亿元、15.91亿元、4.37亿元,分别占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73.6%、7.9%、14.5%、 4%。从投资规模看,亿元以上投资项目支撑作用明显,17个在建亿元以上项目(不含房地产项目)完成投资16.39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4.1%。全区50个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6.8亿元。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5.42亿元,增长160%。其中,住宅投资3.02亿元,增长72.01%;商业营业用房投资8116万元,增长193.3%。商品房销售面积22153平方米,下降52.7%。
2016年,严格落实项目建设“铜七条”、“四位一体”包抓机制、驻工地专员制和“百日冲刺”行动,主动作为、创新工作,全年共签约合同项目30个,涉及投资金额53.4亿元。其中,落户王家河工业园区的项目10个,涉及资金13.7亿元。天源名都酒店、蛋鸡产业化基地等5个项目建成运营;非晶合金变压器生产线、石基木环保门业生产线、悠品生活超市等14个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全区累计实现实际利用市外资金17.16亿元,其中省级到位资金14.31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五、贸易及旅游业
消费稳中有升。2016年全区限上商贸企业53家,拉动了消费品市场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44亿元,同比增长14%,位居全市第一。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44.12亿元,增长18.3%,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75个百分点,限额以下企业单位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6.32亿元,下降11.18%。按行业分: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企业分别完成销售额41.39亿元、45.13亿元、3.34亿元、7.02亿元;分别增长11.9%、17.3%、17.4%、18.6%。分区域看:城镇实现零售额41.68亿元,增长13.22%,乡村实现零售额8.76亿元,增长17.53%,城镇增幅低于乡村4.31个百分点。着力推进文化旅游开发,耀瓷文化产业园、“姜女故里·秦人村落”、山水王家河、民俗义兴村、红色军台岭正在建设。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六、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收入稳中有降。今年以来,财政部门以抓财政收入为中心,依法征税,堵塞漏洞。地方财政收入累计完成2.1亿元,短收1526万元,同比下降6.8%。其中,税收收入累计完成11150万元,较上年同期减收363万元,同比下降3.15%;非税收入累计完成9852万元,较上年同期短收1163万元,同比下降10.65%。财政支出119617万元,同比增长22.78%,其中:教育累计支出41554万元,同比增长20.31%。财政八项支出99241万元,增长19.02%。
地方财政收入
金融:截止2016年年底,区域内7家金融机构各项存款期末余额149.4亿元,同比增长4.6%;各项贷款期末余额52.77亿元,同比增长13.73%。
保险:全年保费收入3179万元,同比下降4%,其中:人保财险王益支公司保费收入1376万元,人寿保险王益分公司保费收入1803万元。全年各类赔款支出876万元,同比下降46.3%,其中:人保财险赔款支出779万元,人寿保险总保费支出97万元。
七、教育、科技和体育
教育事业稳步提升。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功创建成 “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建成了省级教育强区。全区共有中小学18所,在校学生16027人,其中:普通中学9所,在校学生9109人(女生4676人),任职教师696名,初中升学率达到95.12%,普通小学9所,在校学生6918人(女生3266人),任职教师613名,各类幼儿园22所,在园幼儿3484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7.2%。完成了建一中宿舍楼、市三中食堂和育才小学综合楼工程,投资1840万元的王家河中学综合楼、建一中教学楼工程已开工建设,完成投资200万元。投资405万元的黄堡镇逸夫小学教师公租房项目已主体封顶,完成投资300万元。投资300万元的区第三幼儿园改扩建工程已完成主体改造,完成投资150万元。
科技事业持续发展。2016年,全区共有民营科技企业20家,建成陕西火凤凰现代陶瓷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完成了市级樱桃标准化示范园建设等8个市级科技项目。完成市级科技成果推广转化项目3个,落实补助资金50万元;争取省级科技项目5个,落实补助资金136万元,全区科技研发经费投入完成389万元,专利申请量完成139件,专利授权量44件。
体育事业稳步发展。成功举办了王益区第五届机关运动会, 2016年全国柔力球大篷车惠民推广万里行活动(铜川站)、王益区首届“篮协杯”篮球联赛、义兴村第三届“美丽乡村杯”农民运动会,组队参加了陕西省第11届中学生运动会,获女子篮球赛第三名,组团参加了第15届黄岗杯全国老年人柔力球比赛,荣获优胜奖。
八、文化和卫生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全区拥有艺术表演团体43个,文化馆1个,文化站7个,公共图书馆1个,3D影院1家,门类齐全。目前,共发展文化产业项目55个,馆站免费开放项目9个,文化经营场所420个,实施孟姜女文化“四个一”文化精品工程,完成舞剧《孟姜女》排演,全年组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200余场次。
卫生计生事业健康发展。2016年全区共有各类医疗机构131所,其中,医院1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个,卫生院4个,标准化村卫生室39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1个。拥有床位2402个,卫生技术人员2769人,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37人,全区26个村全部建成了标准化村级卫生室。
九、人口和环境保护
2016年末全区常住人口为201500人,同2015年全区常住人口的202400人相比,减少900人。其中:城镇人口182801人,农村人口18699人;人口出生率8.86‰,死亡率5.62‰,人口自然增长率3.24‰,比上年上升0.41‰。2016年末全区户籍人口为196189人,同2015年全区户籍人口的198031人相比,减少1842人,其中:城镇人口164679人,农村人口31510人。
环境保护成效显著。年内治理污染企业1家,拆改燃煤锅炉21台,单位GDP能耗下降1.36吨标煤/万元。2016年全年空气质量好于二级天数已达到237天,比上年减少32天。
全年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2人,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023人。
十、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16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094元,同比增长8.4%,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201元,同比增长8.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53元,同比增长8.2%。(注:2015年开始实施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统计口径发生变化,2015、2016年数据为新口径的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城乡居民收入
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2016年,我区按照省、市规划,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全年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项目1个,20套,建筑面积1200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405万元。建成项目2个,364套。全年安置住房困难群众2401户。
年末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94050人,比上年增加3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0028人,比上年增加265人;参加城镇失业保险人数4425人,比上年增加230人;参加城镇生育保险人数5497人,比上年增加2人,参加城镇工伤保险人数511525人,比上年增加3人,全年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36306人,参合率达到99.8%。截止12月底全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21073人,城镇低保标准提高到470元/人月,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3015元/人年,全年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8722.7万元。
说明:自本公报发布之日起,凡以前我局发布的统计数据与本公报不符的,一律以本公报数据为准。
注:
1. 本公报部分指标为初步统计数。
2. 增加值、总产值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 因国家统计口径调整,工业、投资及商贸有关数据、增长速度与2015年实际数据相比有所变化。
资料来源:
本公报中,学校、教职工、学生数、科技数、体育数均来自教科体局;计生数据、卫生机构数据来自卫计局;财政数据来自财政局;金融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保险数据来自人保财险和人寿保险公司;劳动就业相关数据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民政事业数据取自民政局;户籍人口数来自公安分局;公路里程数据来自交通局;土地资源数据来自国土局;文化体育活动、旅游数据来自文广局;森林面积来自农林局;自然保护区、环境监测数据来自环保局;安全生产数据来自安监局;其他数据均来自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