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益区乡村振兴监测调研报告

来源:区统计局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7-02 16:51 阅读: 打印 保存 收藏

一、基本情况

(一)农业基础持续夯实,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1、农业生产稳步提升。2023年,王益区粮食播种面积50763亩,其中:小麦种植面积43753亩,玉米种植面积4267亩,大豆种植面积800亩;粮食产量10558万吨,同比增长0.1%,其中:小麦产量8444吨,玉米产量1296吨,大豆产量59吨。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1395吨,增长3.7%;园林水果总产量2.78万吨;水产品产量98吨;全年造林面积1793亩。

2、乡村特色产业多点开花。打造“园区+龙头企业”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林麝养殖繁育示范基地、康旺中兽药、牧吉旺饲料添加剂生产线、1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等项目建成投产。黄堡镇成功创建为市级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镇,“孟姜红”品牌展销中心、鲜桃展销平台及6座果品冷藏库建成运营,“孟家原桃”成功入选2023年全国“土特产”推介名录,王益区“铜蜜”牌葡萄获得“后稷奖”、《激活“人才引擎”赋能乡村振兴》入选全省第二批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二)乡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乡村宜居水平稳步提升

1、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新建无害化卫生户厕37座,改造提升农村公厕6座,完成体育路等9条道路“白改黑”6.96公里,道路亮化7.01公里,建成漆水河跨河桥、王家河幸福桥,完成排水管网建设改造9.3公里;新村出区断面水质稳定达到Ш类标准,荣获全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优秀单位。六大重点区域造林绿化1029亩、新增城市绿化面积3.55万平方米,完成军台岭历史遗留矿山恢复治理,王家河街道荣获“陕西省林长制镇示范点”称号,安村获评全省美丽宜居示范村,孟姜塬村荣获全省乡村振兴工作先进集体。

2、综合服务能力稳步提升。我区列入陕西省申报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评估认定公示名单;王益中学认定为省级标准化高中;荣获全市教育工作先进区县。2023年全区共有各类医疗机构113所,拥有床位1651张,卫生技术人员1778人,全区已注册全科医师53名。我区7家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已开展医养结合工作,其中6家被认定为陕西省医养结合服务中心单位。健全区乡村三级物流服务网络,通村公路硬化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等均达100%。全年收获306个优良天,综合指数3.91,PM2.5浓度改善幅度全市第一。

(三)文明乡风蔚然成风,乡村善治能力和水平持续增强

1、文化持续丰富繁荣。姜女故里·秦人村落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鼎尚宏瓷成功申报为第四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基地;王益区黄堡镇罗寨村被命名为2023年市级乡村旅游示范村。新建乡村文化大院5个,累计已达39个;2023年共开展各类文化活动83场次,服务群众4.9万余人次。组织参加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戏剧作品《欠债还钱》、曲艺作品对口数来宝《忆当年》、对口快板《红日映照金》、评书《唱支山歌给党听》成功入围群星奖决赛,其中评书《唱支山歌给党听》获得省级群众文化最高荣誉群星奖。

2、乡村善治措施有力。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乡村治理的“关键一招”,以“治理有效”为基石,坚持以自治为基础、法治为保障、德治为先导的“三治融合”,在提升村级事务工作效能上下功夫,在补齐短板上办实事,在“造血”帮扶上求实效,逐步探索出独具特色的“四个三”乡村治理新模式,以平安和谐的基层环境助力乡村振兴,绘就村容美、民风淳、生态好、产业兴的乡村治理“幸福画卷”。

(四)有效衔接持续夯实,共同富裕步伐不断加快。

全年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5家、家庭农场17家,建成投运王益南塬等3处农村供水工程,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10万元以上,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增速16.2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79元,同比增长8%,排名全市第一。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2.97,比上年缩小0.06。开展“春暖农民工”“春风行动”等各类招聘活动19场,开发公益性岗位526人次,实现稳定就业1010人,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

二、存在问题

我区乡村振兴战略开局良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距离“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差距还存在一定。集中表现在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化程度偏低,主导产业结构单一,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等问题依然突出。

一是农村老龄化问题严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城市务工,导致农村务农人口呈现老龄化现象;二是人居环境亟待改善。农村环境卫生仍需提高,生活垃圾分类意识还没有形成,生活污水处理能力有限;三是社会治理难度较大。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尚未建立健全,农民依赖心理严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薄弱,村级集体创业带富能力不强;四是农村人才日渐短缺。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高校毕业的农村学生很少回乡务农,大量农村人才向外流动,农村留不住人才的问题突出。

三、对策及建议

一是高水平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大力推行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强化科技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加大智慧农机装备、冷链物流设施、物联网信息技术等要素集成应用,积极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不断提升农业发展质效。同时,按照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的思路,优化功能布局,充分发挥农业多功能性,植入休闲观光、康养旅游、体验采摘等元素,持续丰富产业业态,助推产业深入融合发展,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二是做好乡村建设规划。围绕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三种类型,突出“一村一主题、一村一特色”,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禀赋等因素,最大限度保留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本底,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村社建设,推动村社组团式、集约式发展。

三是做深做实基层党组织建设“后半篇”文章。加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建设,持续提升村干部服务“三农”工作能力和水平,强化村级后备干部培育,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加大从优秀村社干部中选拔镇办领导班子的力度,持续激发村社干部投身乡村振兴的热情。

四是持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化区乡村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加大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生产生活遗产保护传承,加强乡村文化队伍建设,加大文化服务供给,持续选树先进示范典型,深入推进移风易俗,持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网络编辑:惠悦
信息审核:同蕊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