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全区整体脱贫的决战之年,按照中、省、市、区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为进一步促进全区特色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和农村经济发展,着力夯实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产业基础,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和《王益区2019年脱贫攻坚工作安排》的要求,对照农林局承担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任务,强化分类施策、问题整改和作风建设,达到脱贫质量、攻坚能力和帮扶成效三提升,确保高质量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一、围绕“一个目标”
聚焦“两不愁 三保障”标准,落实“八个一批”帮扶措施,2019年力争实现全区建档立卡的452户1194人产业全覆盖,为全面小康打牢基础。
二、坚持“两个”导向
一是坚持质量导向。从产业、生态扶贫方面入手,精准实施帮扶计划和措施,对标到户到人,因户施策,提升脱贫质量。要对已脱贫户抓好巩固提升,延续帮扶措施,确保稳定长久脱贫,防止返贫。要着力提升脱贫攻坚工作满意度,扎实做好退出群众跟踪问效,让脱贫攻坚工作更暖心、更赢人。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督查指导和跟踪问效,根据自查自纠和各级反馈发现的问题,深刻认识存在差距、工作不足和责任、政策、工作“三落实”不到位的问题,认真梳理归纳列出清单,查明原因分类建立台账,逐个落实整改责任,制定整改措施,明确整改时限,确保各类问题及时整改到位,并举一反三,深挖根源,真改彻改,形成长效机制。
三、夯实工作责任
一是夯实部门责任。各站所要加强综合协调和业务指导,做好上下衔接,对照“七项行动”“八项措施”,分解细化任务,抓好组织实施,督促落实到位,确保各部门承担的任务保质保量完成;二是夯实帮扶责任。各帮扶领导要强化业务学习,熟悉产业、生态扶贫政策,摸清贫困户技能培训需求,提升精准帮扶能力。大兴真抓实干、埋头苦干之风,带着感情帮扶,把群众当亲人,把扶贫当事业,坚持精准帮扶、对症下药,把贫困户困难解决好、政策落实好、内生动力激发好。(责任单位:各帮扶领导、区产业办、区生态办)
四、突出工作重点
(一)培育壮大集体经济。加大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力度,每个贫困村培育3-5名致富带头人,非贫困村至少培育1名致富带头人;投入不少于500万元资金发展村集体扶贫产业,结合“三变”改革,扶持贫困村发展鲜桃、苹果种植、畜禽养殖、农产品加工等村集体实体产业项目,壮大集体经济;加强村集体光伏电站运营管理,发挥光伏扶贫电站监测信息系统作用,提高光伏电站利用效率,保障光伏发电有序健康发展,促进村集体及贫困群众增收。(责任单位:区产业办、区农技中心)
(二)持续改进工作作风。严格落实相关帮扶政策,积极与各镇办对接,落实包抓贫困村驻村干部、班子成员经常性到帮扶村开展走访调研。督促帮扶领导入户了解贫困户家庭情况,制定针对性帮扶计划,落实相关政策;强化包村工作指导,建立健全帮扶考核机制,夯实工作任务。(责任单位:各帮扶领导、局属各单位)
(三)全面提升工作质量。各帮扶领导和相关站所要充分理解把握我区贫困群体小、政策易覆盖、帮扶力量强的特点及优势,在创新工作机制、细化工作任务、落实工作措施、健全长效机制等方面下功夫,杜绝细节把控不严谨、政策执行有偏差、成果总结不到位等问题,全面提升脱贫攻坚工作质量,增强影响力。(责任单位:各帮扶领导、区产业办、区生态办)
(四)巩固提升产业和生态脱贫成果。要坚持抓提升与防返贫并重,集中精力培育长效产业,坚持不懈做实扶志扶智,切实夯实巩固产业和生态扶贫基础。要按照帮扶政策不变、包抓责任不变、帮扶措施不变、资金投入不变的原则,持续扶持产业、生态扶贫,加大扶贫扶志力度,不断激发内生动力,切实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责任单位:各帮扶领导、区产业办、区生态办)
五、强化保障措施
一是强化学习研究。建立产业、生态扶贫学习机制,班子成员带头学、帮扶领导主动学,切实增强“四个意识”,狠抓产业、生态扶贫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二是强化攻坚合力。总结提升产业、生态扶贫好做法、好经验、好态势,扩大高效特色产业覆盖面,将美丽乡村建设、“三变”改革、特色产业发展工作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形成整体工作合力,推动全区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三是强化投入保障。将500万产业扶贫资金重点扶持贫困村发展村集体经济,严格按照产业扶贫项目管理办法征集产业项目,落实项目评审、土地流转、资金报帐、验收审计等措施,督促加快投产达效;四是强化培训指导。利用周一例会加强对帮扶领导的政策培训,发放工作导引,提升思想认识及业务水平;五是强化宣传引导。深入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宣传中省市区关于产业、生态扶贫重大决策部署,宣传脱贫成就。做好送政策、送技术工作,大力宣传普及产业、生态扶贫政策,深入挖掘、宣传报道扶贫工作先进事迹和先进典型,讲好王益扶贫故事,推广扶贫经验,营造浓厚氛围。(责任单位:各帮扶领导、局办公室、产业办、生态办)
六、实施“七项行动”
一是脱贫退出行动。相关站所要对照所承担任务建立台账,每季度向局务会汇报承担指标推进情况,确保按期达标;二是美丽家园行动。完成五星村和赵家塬村市级美丽乡村创建任务,巩固提升孟姜塬村、新村、炭科沟村和王家河村等市级创建村及王益北塬示范片区(军台岭村、墙下塬村、王益村),所有行政村实现市级美丽乡村以上建设目标。同时加强村容户貌整治工作,实施重点区域绿化2000亩,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协助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提高资源化利用比例;三是党建领航行动。筑牢局党支部战斗堡垒,推广“产业链支部”,带领贫困户发展产业,提高发展效益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促进贫困户脱贫增收;四是立德扶志行动。加强教育引导,开展好“脱贫致富 崇德向善”大宣讲活动,实现所有贫困村一约四会全覆盖;五是爱心公益行动。开展送政策、送技术活动,依托农技110服务平台和农技推广培训,开展各类产业技术服务培训,并定时邀请农技专家送实用技术上门,为贫困户产业发展给予指导。鼓励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贫困户建立链接关系,对贫困户发展产业给予支持帮助。六是监督执纪行动。建立和完善扶贫资金使用监督长效机制,开展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情况专项检查,建立产业、生态扶贫项目库,制定产业扶贫项目风险防控方案,重点抓好产业扶贫项目的申报、实施、审核、后期监管等工作,严格遵守资金管理办法及资金使用要求。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日常管理,积极发挥包村单位作用,对驻村联户工作进行指导,严格监督、考核。(责任单位:各帮扶领导、局属各单位)
七、落实“四项措施”
一是“整改”。加强对问题整改的认识,将问题整改作为提高工作质量、改进工作作风、提升工作水平的有力抓手,针对中、省、市、区反馈问题、国家和省考考核上年工作发现问题、审计和财政监督反映问题、各级督查暗访发现问题、新闻媒体曝光问题、受理群众举报问题及自查自纠问题等,认真查找问题根源,深入剖析问题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整改方案、责任清单、整改台账,明确问题具体表现、整改措施、完成时限、责任单位及责任人,夯实整改责任,加强督查指导,确保各类问题及时整改到位,健全完善长效机制,杜绝同类问题再次出现。
二是“防返”。严格执行中省市区各类扶贫政策,系统梳理完善我区出台的各项产业、生态扶贫政策,确保政策精准;督促帮扶领导入户了解贫困户家庭情况,制定针对性帮扶计划,落实相关政策;帮扶领导加大对贫困户政策宣讲,让贫困户了解掌握享受政策情况;夯实帮扶领导工作责任,确保贫困群众继续稳定享受各类帮扶政策及措施,持续受益。
三是“扶业”。产业扶贫方面,依托6个现代农业园区,实施好万吨有机肥加工、秦韵设施种苗组培中心、中天羊业种羊繁育基地等项目,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产业示范园项目,建成高标准鲜果园4000亩,新栽植和改造提升干杂果各1000亩,发展苗木花卉2000亩;积极争取并筹集资金增加生态护林员岗位,完善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及时兑现落实退耕还林补助和林业生态补偿资金;深化农村“三变”改革,完成17个行政村“三变”改革工作和26个行政村集体经济组织换证赋码工作,实现全区农村集体经济全覆盖。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联动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广股份合作、订单帮扶、生产托管、土地流转、反租倒包等有效做法,实现贫困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确保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全部就业。
四是“扶智”。加大贫困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提升就业创业能力,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科技三下乡等活动,组织畜牧、果蔬、干杂果等农业技术人员深入贫困村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印制《特色产业生产管理技术要点》发放到贫困户手中,增强贫困户的内生动力,不断提高农户的参与度,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和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促进农业产业扶贫工作顺利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