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机关各科室:
经局长办公会研究通过,现将关于制定和落实《王益区民政局“五新”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政策措施》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铜川市王益区民政局
2017年9月15日
王益区民政局“五新”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政策措施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十三次党代会确立的培育新动能、构筑新高地、激发新活力、共建新生活、彰显新形象“五新”发展战略,按照省市民政工作规划部署,结合王益民政工作实际,特制定《王益区民政局“五新”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政策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民政部门是政府主管社会有关行政事务的组成部门,职能主要分为救灾救助和社会福利、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双拥优抚、专项社会事务管理四大板块,共40多项管理职责。“五新”战略提出后,我们认真对标肩负职能,仔细梳理工作关联,主动适应新的工作要求,用“五新”战略引领民政事业发展。
一、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培育发展新动能
近年来,我区不断完善养老政策法规体系,推动养老产业发展,落实各项配套扶持政策,养老服务业发展已成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新兴力量。
截止到今年8月,全区共有60岁以上老年人口5.28万人,占人口总数的21.3%,老龄人口还在逐年递增,且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全区已建成运营各类养老机构45个,建成床位319张,从业人员约200余人,相对于巨大的养老服务市场需求,还有较大差距。
今年下半年,我们将按照省民政厅出台的《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实施意见》,落实税费减免、金融扶持等优惠政策,逐步使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要力量,通过各类金融、合资、补贴等方式,引导更多的企业、资金、人才投入到养老服务领域。
二、深化社会组织体制改革,构筑服务社会发展的新高地
截止到今年8月,全区有社会组织62家。我们严格按照省市关于加强社会组织管理的要求,严把登记审核关,同时结合年度检查,进一步摸清社会组织党建底数,完善党建信息台账,强力推动社会组织党建工作。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落实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政策,加快社会组织诚信体系建设,推行社会组织专项检查,加大对社会组织违法违规行为和非法社会组织活动的查处力度。
三、深化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激发民政队伍新活力
近年来,我们按照省市安排,不断加强对基层社区(村)的工作指导,完善基层民政项目,统筹安排基层换届选举和信任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提高了基层队伍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
积极做好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的招聘管理,组织力量配合做好每年全市社工的招招考招录工作,按时发放工资待遇和“五险一金”,每年至少开展一次社工专题调研,年底组织社工统一进行考核,不断提高社工队伍的工作动力。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做好全区各级民政领域人才队伍的服务管理,加快推进社工队伍专业化、服务化发展,将基层民政干部的业务培训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全面提升全区民政人才综合实力。
四、围绕保障、改善民生,共建新生活
截至今年8月,为城市低保户6427户16692人发放城市低保金5068.67万元,为农村低保户307户775人,发放农村低保金109.1万元;全面落实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政策。对患病贫困户、因病致贫家庭实施医疗救助政策,通过“一站式”住院救助、门诊救助、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等方式,今年共救助982人,发放救助金额318.5万元。对家庭遭遇突发性、临时性生活困难的家庭给予临时救助,今年共救助1899人,发放救助金110.2万元。落实特困人员供养政策,保障特困人员基本生活。为61名五保对象发放五保供养金17.64万元,为20名城市三无人员发放生活补助资金3万元,保障了他们的基本生活。
防灾减灾救灾体系逐步完善,制定印发了《铜川市王益区自然灾害救助条例》,组织了全区防灾减灾工作专题培训,进入汛期后积极安排值班值守,发现灾情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规范灾情报送程序。
兜底脱贫稳妥推进。按照省市脱贫攻坚整体安排和全区脱贫攻坚具体要求,对民政领域脱贫攻坚相关政策进行大力宣传普及,全面理清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农村低保对象相关人员信息,定期与区扶贫局沟通对接,将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符合条件人员按程序全部纳入供养范围,确保了应救尽救、应养尽养,同时做好包抓村和科级领导包抓贫困户相关工作,确保全区脱贫攻坚整体工作有序推进。
下一步,我们将切实做好兜底保障的工作职能,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全部纳入民政保障政策范围,把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切实送到困难群众手中。
五、扎实推进社会治理,为塑造新形象提供有力支撑
城乡社区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平台,社区建设的不断加快和社区网络平台的互联互通将为城乡居民的生活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围绕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强化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社会化服务”目标,大力加强城乡社区建设,积极开展“四社联动”试点工作,目前实现了社区、区、市、省四级平台的互联互通。
下一步,我们将大力推动“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抓手,专业社工为骨干,社区志愿者为补充”的“四社联动”服务模式,用网络化、信息化手段进一步提升基层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