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红旗街街道2025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

来源:红旗街街道办事处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6-26 11:36 阅读: 打印 保存 收藏

铜川市王益区红旗街街道办事处

关于印发《红旗街街道2025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

 

各社区街道各办(中心)

红旗街街道2025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铜川市王益区红旗街街道办事处

                                 20254月29

 


红旗街街道2025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批示精神,切实做好2025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国发〔201120号)、《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陕西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陕西省工程建设活动引发地质灾害防治办法》(陕西省政府第205号令)要求,结合我办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特征及2025年汛期降水趋势预测,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治原则

一)坚持统一领导的原则

街道办事处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统一领导成立红旗街街道地质灾害防灾抢险领导小组,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相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社区负责落实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主体责任。

二)坚持以人为本、共同参与的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共同参与的原则,把受灾害威胁群众脱险与人居环境改善作为防治重点工作。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全社会共同防治的工作思路,最大限度减少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更好服务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

三)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把预防地质灾害发生作为工作基础,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加大宣传和“三查”(汛前检查、汛中排查、汛后核查)工作力度,完善群测群防和预报预警体系,提高预报预警水平。同时多方筹措资金,加快避灾搬迁与工程治理。

四)坚持“谁引发、谁治理”“谁出资、谁受益”的原则

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严格执行“谁引发、谁治理”原则。因自然因素形成的地质灾害,由政府多方面筹措资金,负责治理。要积极探索防治资金新渠道,按照“谁出资、谁受益”的原则,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防治。尤其是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应积极招商引资,给予优惠条件,争取社会资本参与治理,通过开发来治理并消除隐患点,通过治理得到更好的开发利用,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防治目标

通过努力工作,杜绝重大灾险情发生,确保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受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继续巩固地质灾害防治“零伤亡”成果。

、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域和重点防范期

(一)重点防治区域

川口社区老虎沟、塑钢厂、红旗社区新风居委、育才社区胜利居委三组、翠溪社区四组为重点防治区域。

(二)重点防范期

1滑坡、崩塌、地面塌陷重点防范期为5月至10月,高峰时段为6月至8月。

2冻融作用引发的崩塌、滑坡,重点防范期为本年12月至年度4月。

3人为工程活动引发地质灾害应当全年防范。

年度主要工作任务

(一)编制年度防治方案及“防、抢、撤”预案

社区对辖区所有隐患点,一律设立明显的警示标志,5月底前要完成年度防治方案及 “防、抢、撤”预案编制,确定并公布地质灾害监测责任人、预警信号、人员财产撤离路线、安置地点等重要内容。街道地质灾害防治成员单位依据各自职责完善防治预案和防治措施。

(二)落实“隐患点+风险区”管控工作

一是完成动态更新地质灾害隐患数据库。按照《陕西省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认定与核销管理办法》有关要求,对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逐点核实群测群防信息,按照“应纳尽纳、应销尽销”的原则,动态更新地质灾害隐患群测群防数据库。二是建立地质灾害风险区管控清单。按照省厅确定的极高、高、中地质灾害风险区,核实极高、高、中风险区的基本信息和受威胁对象,建立地质灾害转移避险人员清单,制定风险区管控措施。三是建立转移避险人员清单。已有隐患点在原有“防抢撤”预案基础上,明确撤离条件;风险区要明确转移对象、撤离条件、预警信号、防抢撤责任人、转移撤离路线、避险场所等内容,编制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风险区“防抢撤”预案,制作发放地质灾害避险明白卡,并设立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警示牌。四是建立“隐患点+风险区”双控责任体系。以行政村为单元,建立区、镇(街道)、村(社区)、组4级群测群防责任体系,压实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双控责任。

)备齐救灾物资

各社区街道各办(中心)必须树立“防大灾、抢大险”意识,承担主体责任,备足抢险救灾物资

)加强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加强气候变化形势下的地质灾害防治对策研究

各社区街道各办(中心)开展应急调查处置工作,并对灾害发生的形成条件、诱发因素进行评估,提出处置建议。同时,要认真研究气候变化对地质灾害发生机理、发展趋势、防范重点等方面的影响,提出应对措施建议。

)积极推进信息化标准化建设,有效提升地质灾害管理水平

各社区街道各办(中心)要在整合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群测群防会商研判、指挥调度、项目管理、值班值守、信息报送等核心业务工作信息的基础上配合建设完善统一的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平台,提升地质灾害智能化、智慧化服务水平。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完善群测群防网络,落实监测责任

社区要继续完善群测群防网络,落实辖区地质灾害防治主体责任。每个灾害点落实1名包点领导、2名监测人员市自然资源局王益分局统一分发监测记录本,各监测人员要定时观察,认真记录,掌握灾害体宏观、微观变化,每月由各社区对灾害体变化统一汇总并上报。各社区要利用广播、VCD宣传片、讲座、挂图等方法积极宣传《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及防灾避灾知识认真做好“5·12”防灾减灾日6·25土地日等重大节日的宣传工作,提高广大群众避灾意识,发现险情及时报告。

(二)建立灾害排查制度,及时排除灾害隐患

汛前,各社区对辖区各灾害隐患点的基本情况进行全面检查,掌握致灾因素,建立管理台账。汛中,各社区要每周对辖区地质灾害点全面排查一次,重大地质灾害点排查每周不少于两次。注意各灾害隐患点的变化情况,特别是雨季,要加强检查频次和群众撤离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汛后,对地质灾害点进行全面核查,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检查、排查和核查要有详实记录

(三)及时发放地质灾害避险明白卡

社区要在《红旗街街道2025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发后,及时将《地质灾害避险明白卡》发到灾害隐患点群众手中,使群众真正了解灾害隐患的危险性,明白险情处置措施、撤离路线和地点,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地质灾害避险明白卡的发放要登记造册,并报街道城建站备案。

(四)加强监测,遏制人为活动诱发地质灾害

社区街道地质灾害防治成员单位要依法加大检查力度,及时查处诱发地质灾害的不规范行为。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的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组成部分;可行性研究报告未包含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的,不得批准可行性研究报告。已建工程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按照“谁建设、谁负责”“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其主管部门落实责任单位,采取补救措施,进行治理。

(五)加强值班,保证信息畅通

街道主汛期实行24小时领导在岗值班制度。如遇发生灾险情,依照《地质灾害灾情速报制度》的规定上报,确保信息畅通值班电话(传真)为0919-2183927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重在抓早、抓细、抓实,各社区街道地质灾害防治成员单位要以更高的站位、更新的理念、更实的举措,各司其职,认真负责地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


网络编辑:王信哲
信息审核:陈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