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王益要闻

王益区三条生态循环链条打造“绿水金山”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9-02-27 09:49 阅读: 打印 保存 收藏

王益区三条生态循环链条打造“绿水金山”

 通讯员杜辉报道:如何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在思想解放大讨论中,区委、区政府重新审视区情,放开手脚,挣脱陈腐观念的牢笼,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进行根本变革,在发展与效益、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之中奋起,对生产中的废弃物进行二次循环利用,减少污染,优化环境,提高效益,实现科学发展,形成了农家院落小循环、企业之间中循环、社会大循环的节能减排新格局,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农家院落小循环

我区把沼气建设作为应对能源短缺、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切入点,实行乡镇领导包片、干部包村,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形成了“养殖——沼气——生态农业”的农家院落小循环链条,打造以种粮、养猪、沼气为主,高效、环保、节能的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目前,已建成户用沼气池2010口,其中1206口已开始产气,使用率达60%,一年就可为一个4口之家节省燃煤、用电、化肥费用千余元,节约燃料数千吨、节电数万度。在王家河乡常家河,村民烧水、做饭、照明、取暖基本上都是用沼气,沼气在为村民节约了生活支出的同时,沼渣成为该村主导产业苹果的优质肥料,沼液也有了用武之地,进行叶面喷肥,这种无公害的“常家乐”苹果已经成为全省有名的水果“大腕”。沼气让从中得到实实在在实惠的村民又走上养殖的发展路子,常家河村已形成“一果二沼三养猪”新的循环产业链。同样在黄堡镇罗寨村,随着沼气池的增多,村民用沼液喂猪、浸种、喷肥,用沼渣施肥、育苗、育秧,带动了养殖业和种植业的发展,目前该村生猪存栏达到2500多头,农民年均增收2000多元,从根本上转变了农业生产方式。

企业之间中循环

下石节煤矿过去是典型的能源开采大户。煤炭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瓦斯废气,主要是靠大型管道排向外界,既污染了环境,又浪费了资源。区委、区政府瞅准这个问题,建立“废气——发电”链条,通过招商引资建成了铜川华辰煤气层发电项目,年发电达2500万度,发电余热供矿区职工采暖和洗浴,提高了资源综合利用率,大幅度降低了企业和居民的用电成本。这种废弃物开发利用在黄堡建材工业园体现更是明显,该园区聚集了王益区大部分建材企业,也是建材废弃物的主要产地,大量炉渣、灰粉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存环境。该区淘汰拆除污染严重企业的同时,不断抬高生态门槛,将一批污染企业拒之门外,同时引进了一批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大型建材企业,大量建材废弃物成为众多水泥企业争相吞食的“口粮”,使建材废弃物成为了水泥熟料。不仅如此,声威水泥还积极进行窑尾余热发电工程建设,建成后将最大限度地回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余热,年发电量可达6000万KW,节约标煤2.2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7万吨,大大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王益区的机械加工、现代建材企业较多,在大量生产中产生大量的废旧钢铁,如何变废为宝,该区不失时机又引进了京生耐磨材料生产线项目,让众多的废旧钢铁“变”成了钢球,供给周边的水泥企业,形成了“废旧钢铁——耐磨钢球——水泥”的循环链条。像这样的循环再利用企业已占到在建材工业区企业总数一半以上。

社会大循环

我区在不断推进企业间循环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大循环。在发展上,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实施“三产兴区”战略,繁荣商贸流通业、打造现代服务业、做强餐饮娱乐业。目前,拥有各类三产企业1522家,个体工商户3034户,这些无污染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为全区生态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投资22.5万元在街道一二马路主干道和支毛巷道安装了350个分类投掷垃圾箱,将垃圾按可回收、不可回收分类进行收集处理。像废旧塑料和塑料袋经过集中后,便由建材园区编织企业进行加工利用,生产成塑料编织袋,在送往水泥企业,形成“废旧塑料——编织袋——水泥包装”生产链条,大大减少了城乡的白色污染。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加强干鲜果林建设是王益区的又一举措,连续多年,在全区开展全民绿化造林活动,围绕鲜干果经济林建设、直观山坡重点区域造林、宽幅林带、“四旁”植树、城镇绿化、 “三化一片林”等重点,造林面积近7000亩,使全区林木绿化率达34%。在种种举措的推动下,建设生态王益已成为人民的共识,市锅炉厂积极开发新产品,无尘排放锅炉问世;众多居民小区和单位,积极进行水粉煤浆锅炉改造;广大城镇居民纷纷拆掉烧煤灶,使用太阳能和天燃气,使大气质量明显好转。 (和瑛 淡鹏)


网络编辑:
信息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