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清晨,漆水河边的空气里有股甘甜的凉意。天色还没完全亮,一位老人在南屏公园的健身步道上缓缓走着。他突然停下脚步,用手杖敲了敲脚下的砖:“铺得好,走着舒服。以前这里坑坑洼洼,现在像个样子了。”是的,“像个样子了”。这是普通人最直白、也最动人的评价。它比宏大叙事更准确,比规划文本更贴近城市的心跳。
过去五年,王益的变化,也正是从这样的寻常细节里流露出来的。
街道是城市的血管,交通是最能被感知的脉搏。在王益区,“十四五”的五年,就是让这颗心重新跳得更稳的五年。30公里“白改黑”,人民桥、向阳桥、热电厂桥等7座桥梁完成改造,跨河桥建成、公交港湾增设,主城区的路网被一点点疏通,像一次漫长却坚定的呼吸调整。
公交司机李师傅对“路”的感受最深“这几年最明显的就是‘好走了’”,主城区路网的疏通是整个城市秩序的重构。
而让车能停、能放心停,则是另一场实实在在的改变。3610个新增停车位落地,智慧停车云平台上线,让停车不再是一场情绪战争。一位在中银广场停车的年轻父亲边锁车边说:“车位能找着,人就不焦虑。”
城市的改变往往从不显眼之处开始。比如那些被拆除的旧楼。新风大厦、热电厂、北公房……名字背后都是几十年的生活痕迹,拆除意味着要与某段过去告别。负责拆除协调的工作人员却说:“我们不是拆历史,是给未来让路。”
最终,163处危破旧建筑退出视野,42.15万平方米的城市空间重新定义。那里长出了绿地、成了停车场、变成城市新的节点,甚至成为了片区更新的新支点。
而住房改善,是城市更新中最能触碰民心的部分。棚改攻坚三年,816套征迁、514套安置房建成,“一项一策”保回迁,“保交楼、稳民生”稳稳落地。站在高处看,王益区这些年的更新,是一场由“绿”推动的深刻反转。9处新建公园、875亩新绿化、51%的绿地率、15.38平方米的人均绿地面积……城市像是在这五年里重新学会了如何“更柔软地”存在。海绵城市试点让雨水变得温顺,10个项目、1.61亿元投资、1110万元国家专项资金,有了这些支撑,城市在应对恶劣天气时,不再始终紧绷,而是能以更健康的姿态应对自然。
街角的金华口袋公园里,一位遛狗阿姨说得朴素:“这公园挤出来的,以前这地方乱着呢。”如果说绿化让城市变美,那么精细化治理则让城市变聪明。19座桥梁安全检测、9公里道路雷达扫描、36.3公里车道和10.08公里人行道排查、16处道路病害整治……这些幕后的基础治理,让城市的“隐形肌肉”更强健。快修机制像是给王益区的城市系统接入了一套反应敏捷的“神经网络”。
这一切努力,也在沿着乡村延伸。26个行政村实现垃圾统一收运,8座农村垃圾压缩站串联成城乡一体化的清洁网络,危房改造27户,农村的天空因此更亮了些。历史建筑的测绘与挂牌保护则让城市的文化根脉不因时代加速而被遗忘——20处挂牌保护、27处建档,历史在这里被稳稳托住了。
对更多人来说,老旧小区改造可能是这五年最具体、最贴身的变化。187个小区完成改造。步道亮起来,墙面亮起来,老人活动区多起来,“红色物业”让长期治理成了可能。力元小区、馨苑小区的经验被全省、全国推广,这是日常之中的治理智慧,也是城市最细腻的温度。力元小区的张阿姨在小区改造完工时感叹:“以前想着搬走,现在反而觉得这里最好。”
“十四五”期间,王益区的城市结构、治理方式、生态格局、生活细节都在重新被塑造。它的改变不是突兀的,而像是从城市内部自然生长出来的。道路更通畅了,住房更安心了,公园更多了,治理更细腻了,城乡的界线更柔和了,文化的根基更稳固了。
当所有这些点滴串成线,城市便有了新的轮廓,有了新的气质,有了新的想象力。当“十四五”的篇章徐徐合上,王益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正以更加开阔的胸怀和更加清晰的发展逻辑,面向未来发出坚定回答。围绕“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城市”的现代化城区目标,王益区正在开启“十五五”发展的新布局:以城市更新为牵引,以体检评估为基础,以民生需求为坐标,以高质量建设项目为抓手,持续提高城市承载力、吸引力和竞争力,为区域发展注入更加持久的动力。
未来的王益,将以更高站位统筹规划,以更大力度推动改革,以更实举措惠及民生,让城市更新在时间的长河中不断开花结果。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王益区正向着更加宜居、更有品质、更具活力的方向加速奔跑。
“十五五”,属于王益区的下一段精彩故事,正从这里重新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