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部门动态

王益区科级领导干部进修班开展 “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实践教学

来源: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 发布时间:2025-11-07 11:01 阅读: 打印 保存 收藏

近日,全区科级领导干部进修班赴铜川新材料产业园区、西咸新区秦创原总窗口开展“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实践教学,深度感受陕西科技创新生态的蝶变与活力。学员们参观了陕西日月芯半导体有限公司、宇腾(铜川)半导体有限公司、陕西澳威激光科技有限公司和秦创原综合服务中心等,一路观摩、一路探讨,大家看到了铜川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实力,拓宽了视野,增强了自信,激发了动力。

在陕西日月芯半导体有限公司,洁净无尘的车间内,机械臂上下翻飞,探身机轻柔地触碰着芯片测试板,灯光在钢制外壳上闪烁出冷冽的银光,空气中弥漫着电子设备特有的微弱嗡鸣。企业有关负责人讲解着:“我们是陕西省唯一具备持续竞争力的集成电路测试民营企业,拥有三十余项国家一级专利、七十余项国家二级专利,同时承担铜川市半导体人才培养……”一位学员感慨道:“这家企业的‘芯’,是技术扎进产业土壤的深度融合。”

走进宇腾(铜川)半导体,这家第三代半导体的“硬材料”给出了另一种“芯”的表达。源自台湾团队的技术,让厚氧化硅外延片实现“1小时25μm”的高效生产,母公司宇腾电子的MOCVD设备设计能力,更让“企业集群”成为上下游技术的协同支撑。看似一片薄薄的晶圆,其实是整条产业链的缩影,学员们围拢在生产窗口前探究着……区应急管理局党委副书记周凯轻声说道:“它把设备、材料、设计都串在了一起,新质生产力就藏在这种精密与协作之间。”

陕西澳威激光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的激光束划破空气,让“技术落地”有了具象注解,这家迁自硅谷的企业,将波长可调激光器等产品从实验室推向无人驾驶、激光雷达等场景,填补国内激光器生产空白。学员们既惊奇又自豪地称赞道:“‘高端制造’不再只是大城市的专属,咱们铜川也能发出属于自己的‘光’。”

铜川新材料产业园区内,机械轰鸣声与讨论声交织成一曲产业交响。园区展板上,一张张产业链图谱展示着光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的协同布局。学员们边走边谈,“这才是真正的转型”,区政务服务中心副主任高鹏说:“铜川没有抛弃过去,而是用‘芯’‘光’产业给传统工业装上了新引擎。”还有学员对新型铝材料“研发-中试”的闭环模式格外感兴趣。阳光从透明穹顶洒下,照在展厅的模型上,也照亮了大家眼中的信心。

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展示大厅,一组组数据勾勒出产业发展的壮美蓝图,科技成果展示、企业服务、专家对接、项目路演……不论是中小企业,还是高新技术企业,他们在这里探寻创新发展的答案。通过讲解员细致的讲解,让大家全面了解了秦创原的建设背景、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突破和创新成效,深刻认识到秦创原在陕西创新发展版图中的重要地位与深远意义。移步成果展示区,保水剂、防水砂浆、防水沙、云图一号机场跑道无人全域检测系统……各类技术成果转化及运用令人深受启发。这些成果不仅是科研人员智慧与汗水的结晶,更是秦创原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与有力见证。

来到秦创原立体联动孵化器总基地,学员们了解了研发孵化在外地、产业化在本地的逆向创新发展模式。在秦创原铜川飞地孵化器,西安邮电大学科研团队创办的铜川之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仅入驻5个月就实现了重大突破,其自主研发的超高精度光声光谱气体检测仪填补了国内空白。有关负责人讲解道:“秦创原的飞地模式让我们能够研发在西安、生产在铜川,既便于与上下游产业链合作,又降低了生产成本。”学员们进一步深刻理解了“陕西制造、铜川配套”“西安研发、铜川转化”。

学员们还了解到,王益区扎实实施秦创原铜川王益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聚焦全区产业发展重点,持续加强重点产业校企合作,“十四五”以来,组建省级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1支;陕西赛骏专用车制造有限公司为省级瞪羚企业;陕西聚新节能科技有限公司为省级潜在瞪羚企业。建成省级农业科技园区1个,省级星创天地1个,省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1个。2025年以来,实施科技成果转化1项;围绕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持续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分别突破32家和20家;实施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提升行动,4家企业申报研发机构备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达34%;加快布局建设创新平台,加强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供给,新建3个市级技术创新中心。

创新,是时代浪潮中最澎湃的动能,从技术攻坚的突围到产业赛道的集群跃迁,再到创新生态的系统构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正以磅礴之力,点亮未来航向。秦创原:“秦”是从秦汉至今,陕西的简称,意在要有老秦人那股“拧劲儿”;“创”代表创新、创业、创造和创优,也是陕西人的典型品质;“原”则是要追根溯源,打造创新驱动高原高地,让创新成果源源不断地走向全省、走向全国。

通过此次实践教学,学员们认识到,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加持下,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绝非线性叠加,而是生态重构。当政策协同成为“黏合剂”、产学研共振转化为“推进器”、生态系统升级为“培养皿”,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必将实现“核聚变式”发展。大家一致表示,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部署要求,铆足赳赳老秦的“拧劲儿”,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切实把科创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王益新篇章。


网络编辑:冉静
信息审核:吴天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