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部门动态

王益区:点燃文化明灯照亮振兴之路

来源:王益融媒 作者: 发布时间:2025-11-05 15:04 阅读: 打印 保存 收藏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文化的根脉,是乡村最深的灵魂。王益区立足实际,以“文化兴村、文化强民、文化润心”为目标,深入挖掘乡土文化资源,盘活传统技艺遗产,让文明新风融入田间地头,让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绘就出一幅“文化振兴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画卷。

走进王益街道川口村会玲巧手文化大院,钩织的彩线在指尖翻飞,花草鸟兽跃然成形。65岁的民间艺人王会玲,在自家文化大院里,一根彩棒翻折千般姿态,织出满院灵秀匠心。原本只是“打发时间”的手工,因贴合二十四节气文化意蕴,而意外走红市场。香包、祈福挂件等作品供不应求,老人甚至开起了网络直播,把传统技艺送上“云端”。

王会玲的故事,是王益区“文化激活乡村”的缩影。近年来,王益区坚持“挖掘—传承—创新”的思路,实施“非遗+”发展模式,重点培育“范亚侠秦绣”“石坡舞狮”“白姐花馍”等十个市级文化小院。通过建立星级评定机制、完善品牌标准化体系,这些文化项目不仅重现传统之美,也带动200多名村民实现增收,让文化真正成为富民产业。

文化振兴,关键在人。王益区在推动乡村文化繁荣的进程中,始终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来抓,积极发掘本土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和乡贤代表,形成了“能人带动、群众参与、文化共建”的良性机制。

在川口村,王会玲不仅自己做手工艺,还带徒授艺。村党支部书记王雪琴介绍:“我们准备把她的巧手坊打造成妇女技能培训点,组织村民跟她学习一门手艺,既能创收,又能传承文化。”

如今,像王会玲这样的“草根艺术家”在王益区不断涌现,他们用双手守护文化之根,也用创意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

与此同时,王益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文化服务中心等阵地,广泛开展文艺演出、民俗节庆、非遗展示等活动,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农民成了主角,田野成了舞台,乡风文明在笑声与掌声中滋长蔓延。

文化兴,则乡村兴。王益区在文化振兴的道路上,始终坚持守正创新、活化传承,让文化成为乡村的灵魂和底色。一个个文化大院点亮乡村夜空,一场场非遗展演激荡乡村心弦,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之魂。王益区正在不断强化乡村文化赋能,点亮文化明灯,让乡愁有守望之地,文脉有寻根之处,使乡村文化成为乡村振兴重要动力,共同绘就出新时代更绚丽美好的乡村画卷。


网络编辑:冉静
信息审核:吴天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