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偷砍树、乱倒垃圾的事儿时有发生;现在村民主动巡山护林,去年光积分兑换就发了 2000多件日用品。”站在常家河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的观景台,村党总支书记王军科摩挲着身边的松树感慨道。这幕剪影,正是王益区新农村生态蝶变的生动注脚。深入田间地头,让我们一起探寻这片老工业区如何以环境治理为钥匙,打开产业兴旺的大门。
为解决村民参与度低的问题,2024年以来,常家河村将积分制引入乡村治理,把环境卫生、植树护林等8类33项事务量化为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并与年终分红挂钩。“刚开始觉得是形式主义,直到看见老张用积分换了米面油。”村民李梅香笑着说,如今她每天打扫庭院能得2分,参与河道清理一次加5分,去年靠积分兑换了全年的洗衣粉。截至目前,村民环境参与度达80%以上,收集到改善建议10余条。2024年5月,常家河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揭牌,公检法联动为生态护航,昔日“脏乱差”的村庄获评“王益区人居环境示范村”。
常家河村贯彻“要致富,先修路”的理念,将绿水青山变现成致富“聚宝盆”。2025年,新修生产道路4925平方米,维修70m³蓄水池1座,安装不锈钢仿竹节生态围网750米。为农产品运输提供便捷条件。辖区四季分明、雨热同期、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天然优势,为苹果产业的发展带来了独特机遇。常家河村积极建设“常家乐”新品种高产示范果园,引进秦脆、瑞雪、瑞香红等新优品种,探索培育发展富硒苹果,定制专属包装。截至目前,常家河村2200余亩苹果年产优果4500余吨,年产值2700多万元,带动就业300余人,实现人均增收2000元左右。
在黄堡镇罗寨村,这片曾布满煤矸石的山坡,金丝皇菊种植基地即将进入采摘期,成为王益区“环境发展促产业兴旺”的鲜活注脚。近几年,罗寨村紧抓美丽乡村建设机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硬化村巷道路3.3公里、修建文化广场2处、组织实施户厕改造208户、栽种各类绿化树木4500余棵……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以前村里可不是这样——散养猪粪遍地流,煤矸石堆得像小山,年轻人都嫌环境差,纷纷外出打工。”党支部书记付振楼对记者说。
环境变好了,产业自然也就跟着来了。罗寨村引进建成金丝黄菊生产加工研发基地100亩,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构建起闭环产业链,同时打造20亩菊花展园区,设置花海迷宫、穹幕电影等区域,以“菊花经济”带动乡村经济。50余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60多岁的张新社坦言:“施肥摘花一天赚100多,一月3000多,比外出打工踏实”,人均年增收超2万元。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的养殖合作社,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发展规模化集中养殖,年可出栏生猪5000头,既增加了村民收入,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环境污染问题,得到了村民的好评。
从常家河村的苹果园里硕果满枝,到罗寨村的菊花海中游人如织;从昔日偷砍乱伐的荒山、煤矸石遍布的坡地,到如今产值千万的“聚宝盆”、村民增收的“幸福园”,王益区用实打实的蜕变,书写了老工业区以环境治理撬动产业振兴的生动答卷。这片曾因工业而兴的土地,正以生态为笔、产业为墨,绘就一幅“村美、业兴、民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如今,在王益区的田野山间,环境治理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的故事仍在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