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的阳光洒进青年路街道五一社区青邻食堂,居民刘瑞芳提着两罐油亮的辣子酱推门而入,笑着招呼:“前几天张姐念叨想吃辣子酱夹馍,我今早特意多熬了点!”几位老人闻声围坐,食堂里的暖意愈发浓厚。
这个看似普通的社区食堂,早已跳出“吃饭场所”的定位。作为五一社区践行“五一·邻为亲”工作法的核心载体,它既是串联邻里情感的“连心桥”,更是街道民政民生服务延伸至群众身边的“落脚点”。从一顿热饭的分享,到一次需求的倾听,再到一份承诺的坚守,食堂里升腾的烟火气,正一点点煨热街坊们的心。
邀邻一宴:以宴叙情,碗筷碰出邻里情
每月最后一个周五,是青邻食堂固定的“邻里家宴日”。这一天,食堂的长桌总会被居民自带的拿手菜摆满。铜华B区的张叔端来刚炖好的红烧肉,隔壁楼的孟叔立马递上凉拌木耳:“你这肉香飘到我家厨房了,我这菜正好解腻!”自“邀邻一宴”活动启动以来,食堂已成功举办5场家宴。街道与社区仅负责提供场地与餐具,从买菜、掌勺到收拾餐桌,全由居民自发组队完成。曾经“住对门不相识”的邻居,在碗筷碰撞声中打开话匣子,一场场家宴,敲开了邻里间的“心门”。
听邻一忧:俯身倾听,小事情办进心坎里
青邻食堂的“听邻”,从不止于形式化的座谈会,而是融入打饭、收拾餐桌的日常场景。此前,河滨路小区居民吴大哥在食堂吃饭时,随口提起“家里厨房下水道堵了,疏通几次都没好,污水直往外溢”。食堂工作人员当即掏出笔记本记下,当天就联动社区与物业对接,协调专业人员更换管道,彻底解决了堵塞问题。如今,青邻食堂成了街道民政收集民情、推进社区治理的“前哨站”。从“餐桌旁听需求”到“快速响应解难题”,工作人员用贴心服务,把一件件民生小事办进了居民心坎里。
学邻一长:取长补短,手艺焕发新活力
“小张,你教我用手机付饭钱呗,总用现金太麻烦。”午餐高峰过后,67岁的刘阿姨拉着食堂志愿者小张坐下,小张掏出手机,一步步教她绑定银行卡、扫码支付。学会后,刘阿姨高兴地说:“现在我不用带钱包,也能在食堂吃饭啦!”这样的“学邻课堂”,每天都在食堂上演:会针织的李阿姨,利用饭后时间在角落教大家钩杯垫;懂家电维修的王师傅,趁空闲帮邻居检修电水壶。“以前觉得自己老了没用了,现在能教街坊们小技能,心里特别踏实。”王师傅的话,道出了不少参与居民的心声,也让民政服务的“活力指数”在邻里互助中不断提升。
守邻一诺:信守承诺,诚信撑起暖招牌
“张阿姨,您要的豆包,我留了六个放保温柜最上层啦!”周三清晨,食堂工作人员刚换好工服,就朝着门口的张阿姨招手。前一天午餐时,张阿姨随口提了句“想吃口软和的豆包”,工作人员小周当即在“邻里需求本”上记下,第二天一早便备好。这样的“守诺小事”,在青邻食堂每天都在发生:刘叔答应帮腿脚不便的赵叔带稀饭,哪怕下雨也准时送上门;食堂师傅承诺“给晚来老人留热菜”,即便到闭餐时间,保温柜里也总有几样软和菜,等着错峰来的老人。一句随口的应承,成了记在心上的约定,让食堂的烟火气里多了份民政服务的安心和暖意。
暖邻一心:送餐上门,独居老人不孤单
每天开饭时段,青邻食堂的“银铃志愿者”都会提着保温桶准时出发,为辖区15位独居老人送餐。84岁的李奶奶儿女不在身边,以前常“煮一顿饭吃两顿”,冷热不均成了常态。自从食堂开展送餐服务,她的餐桌上每天都有新鲜热乎饭:“今天是冬瓜丸子汤和杂粮饭,明天可能是番茄炒蛋配馒头,孩子们想得比我自己还周到。”
举手投足间满是诚信与温暖。青年路街道以五一社区为抓手,将“五一·邻为亲”工作法与民政服务深度融合,以“暖邻”为核心拓展社区服务边界,把小小的食堂打造成连接邻里的紧密纽带。这不仅拓宽了街道民政工作的“服务半径”,更绘就了“邻里如亲”的和谐图景,让每一位居民都能真切触摸到民政服务的温度,感受社区大家庭的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