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推开窗户呼吸一口新鲜空气,顺手点开电子图书馆翻阅几页喜欢的书籍;午休时,与同事们在社区图书角交流读书心得;晚饭后,跳一场酣畅淋漓的广场舞;周末,到“姜女故里·秦人村落”换上汉服来一场“穿越时空”的旅程⋯⋯“十四五”期间,随着王益区公共文化设施的不断完善与文化惠民工程的深入推进,文化已悄然融入百姓日常生活,让平凡的日子多了一份诗意。
文化供给丰富多样
王益区图书馆的阅览室里,读者们安静翻阅书籍,数字图书馆的“指尖阅读”同样热闹非凡;文化大院里,社火展演、广场舞大赛和少儿书画比赛让城乡居民共享文化盛宴;“姜女故里·秦人村落”景区里,沉浸式的汉服体验馆和“桃花树下”“荷塘月色”等网红打卡点吸引众多游客驻足。
近年来,王益区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完善,已建成区级图书馆、文化馆各1个,镇(街道)综合文化站7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46个,覆盖率达100%,区、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面形成。人均接受文化场馆服务次数从2021年的0.528次提升至2024年的0.913次,增长近一倍。
文化供给的丰富不仅体现在设施数量上,更体现在活动和内容的丰富方面。自2021年以来,王益区累计举办剪纸、书画培训班50余期,创作作品上千幅,对外交流展示20余次;非遗项目保护层级健全,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非遗项目和传承人梯次分布;依托孟姜女文化、耀州瓷文化,推出了《传家宝》《黄土坡汉子》《陈炉石·天下粮仓》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在省、市艺术节上屡获大奖。
新型文化空间大量涌现
走进王益区梁家塬跑马传习所,扑面而来的是厚土灰瓦的古朴气息。在这里,既能沉浸式体验一场别具特色的民俗活动,又能重温乡土技艺的独特魅力。不仅能让游客在沉浸式氛围中触摸历史脉动,也为不同年龄段人群提供了寓教于乐的文化大餐。
“十四五”期间,王益区积极挖掘并整合基层文化资源,以资源整合的方式将公共文化服务嵌入街头巷尾、城市公园等生活场景,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依托乡村文化能人新建市级文化小院8个,联合社会力量新建陶瓷主题、街舞等文化馆、图书馆分馆,有力推动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大力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群众文化活动遍地开花
夏日里,一场场热闹的“纳凉晚会”成功举办。舞台上,少儿书画大赛的获奖小选手们展示着自己的作品,台下响起热烈掌声;戏曲综艺演出里,秦腔的唱腔铿钪有力,引得老人们频频点头;广场舞大赛更是让人们精神焕发,舞姿中传达着自信与喜悦。
近年来,王益区通过举办“我们的节日·文化进万家”、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村晚”示范展示、元宵灯谜、社火展演等品牌性群众文化活动,让群众不仅当观众,更成为舞台的主角。
今年,王益区在全市社火创新大赛暨闹元宵民间社火展演中凭借独具匠心的表演,荣获“最佳编排奖”。居民们自编自导、自排自演,一个个节目演绎着身边事、讲述着乡土情,俚语方言里透出浓浓的乡音乡愁。
如今,“村晚”“社火”“广场舞”等文化品牌在王益区遍地开花,既满足了群众对文化生活的热切需求,也激发了文化的内生动力,增强了群众的文化自信。“以前只在台下看热闹,如今能站在台上讲我们的故事,心里满满的自豪。”居民这样描述内心的真实感受。
书香氤氲在清晨的窗前,歌声回荡在乡间的舞台。
“十四五”期间,王益区以文化润泽民心,以服务温暖百姓,让文化服务“飞入寻常百姓家”,从“节日”融入日常生活。从文化设施的完善到文化空间的涌现再到文化活动的繁荣,勾勒出一幅生动鲜活的新时代文化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