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王益区始终坚持以各级关工委为主体、以镇办、社区为单元,以离异、留守、单亲等问题家庭为切口,以“五老”队伍为抓手,以“益”品牌系列活动为载体,对困境青少年在思想、心理、行为等方面进行帮扶,“老少结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截至目前,已建成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个、市级关心下一代教育实践基地2个,市级“五老关爱工作室”1个。
汇聚帮扶力量。王益区委、区政府始终把关心下一代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把关工委作为培养教育青少年的重要组织机构和参谋助手,始终把定方向、选好人作为激活“老少结对”工作的关键,定期听取工作汇报,解决实际问题,拨付专项经费,做到工作支持、保障有力。区关工委定期召开“老少结对”工作座谈会,协调区教育局、老干局为社区提供困境青少年校内学习生活情况和“五老”相关信息,根据各社区摸排的困境青少年和“五老”情况,结合实际,多方会商研判,确定试点社区。通过全面摸排、社区推荐、个人自荐等方式,掌握了20个社区115名“五老”的特长、技艺。选用了56位具备传统工艺、传统美术、民间艺术的专业技能人才和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干部、老教师、老工人,精准匹配困境青少年需求,通过市关工委指导培训、优秀“五老”志愿者传授经验、心理健康辅导等形式,努力打造一支懂帮扶、会帮扶、善帮扶的“五老”队伍,切实擦亮“王益英才”队伍品牌。制定了《王益区关工委“五老”志愿者关爱帮扶积分制管理办法》,聚焦青少年需求,围绕思想引导、特长培养、情感关怀、心理疏导、生活帮助等方面,开展关爱帮扶积分管理,结合积分情况评优评先,激励“五老”志愿者积极发挥作用开展结对帮扶工作,推动“老少结对”帮扶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常态化。
搭建帮扶平台。王益区关工委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通过“关工委找、部门连、社区创”等方式,搭建各类帮扶平台6个,进一步充实“五老”帮扶工作载体。以开展“益”品牌系列活动为抓手,凝聚社会力量,结合帮扶对象需求,广泛征集吕食春秋食品有限公司、振兴口腔、新视觉眼视光中心等爱心企业的帮扶意向,组织开展“益”系列公益活动,为结对青少年提供“视力保护科普讲座+视力筛查”“口腔科普讲座+牙齿筛查”等服务。紧盯离异家庭子女、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联动成员单位建立“教育帮扶+”“民政救助+”“普法宣讲+”“心理服务+”等帮扶机制,为结对青少年及其家庭提供政策扶持,引导困境青少年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感受社会关爱,切实帮助结对青少年及其家庭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积极动员各社区结合辖区特色创建“五老”关爱工作室,先后创建了金属錾雕创客室、徐崇林书画室、武双虎根雕室、秦凤岗文学馆等“能人”工作室。创新开展了“小树苗成长营”“赵爷爷讲故事”“郭艳剪纸小院”等“益”身心教育实践阵地。各社区通过发挥“五老”优势和阵地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类实践活动,有效教育引导结对青少年树立正确“三观”,向善向上,全面发展。
注重帮扶质效。建立“益”起商机制,制定了成员单位联席会议议事规则,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对结对帮扶工作进行会商研判,研究解决物资、经费、人员管理等问题。指导社区关工委与“五老”志愿者、家校会商研判,了解帮扶需求,根据“五老”特长、资源进行精准结对;针对结对匹配不适宜的进行动态调整,丰富关爱举措,提高帮扶成效。建立“益”起学机制,邀请多名专家学者通过集中授课、座谈交流、线上培训等方式,扎实开展“守护童年 牵手共成长”心理健康辅导、“好家风 我行动”家庭教育、红色教育涵养初心“五老”励志故事宣讲等系列活动,为“五老”和家长提供与孩子沟通的方法和技巧,提升结对帮扶能力。建立“益”起帮机制,落实“老少结对”+青年志愿者工作机制,为全区56对“老少结对”组合配备了22名青年志愿者,为有需要的“五老”提供协调联系、交通保障等服务。同时不断动员群团组织、社会青年志愿者等新生力量投入到帮扶工作中,切实画出帮扶力量最大“同心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