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部门动态

王益夜市上的“摆摊书记”

来源:铜川日报 作者:陈娜 通讯员 张永 发布时间:2025-07-22 11:13 阅读: 打印 保存 收藏

“有需要我解决的问题吗?”

“书记,我上次反映走廊灯坏掉的问题,第二天就来人解决了。”

近日,王益区七一路街道大同路社区的傍晚很热闹,社区支起折叠桌,摆上小板凳,社区负责同志李文龙当起“摊主”,接待往来居民。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反映问题诉求,李文龙认真记录在册,根据问题性质和层级,逐级上报,妥善处理。

七一路街道紧扣要求,立足民生需求,探索创新,把政策指南、办事表格和民意记录本摊开在阳光下,听取居民所需所求,把民生“关键小事”变成“暖心实事”,通过“面对面沟通+实打实服务”,让居民在“家门口”收获幸福感与安全感。

居民身边的“全科服务台”

“现在办事太方便了,社区干部主动上门,在‘家门口’就能解决问题。”云梦堤社区心河湾小区居民杨强说。

为畅通群众表达诉求、发表意见的渠道,社区负责同志卢康飞携手共建单位轮值书记、街道包保干部、在职党员化身“摆摊书记”,将服务前移至居民楼下,高龄津贴申领、居住证办理等民生事项实现“当场办”,燃气安全、养老政策、民政政策等专业咨询实现“现场答”。

一张小小的折叠桌,成为居民“家门口”的“全科服务台”。

建乐社区负责同志郭金龙在七一B小区“摆摊”时,了解到该小区居民王红丽因儿子上大学支出大导致生活困难,现场的工作人员立即协助整理材料,街道包保干部同步对接民政部门开通绿色通道,为王红丽家庭快捷办理低保申请,极大地缓解了她家的经济压力。

“有的居民住得离社区办公场所远,如何解决居民办事不方便问题一直是社区治理中的难题。这种创新的方式,可以听到居民的心声,推动社区工作更加贴近居民。”郭金龙介绍,这张折叠桌不仅是办事窗口,更是民情“收集站”,工作人员记录居民的意见建议,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持续改进服务方式。

此外,七一路街道积极创新便民服务大厅值班模式,实行“3+N”轮岗制度,服务大厅保留3名综合岗人员办理业务,其余工作人员编入网格开展流动服务。同时推行“全岗通”能力提升计划,通过业务实训、跨岗轮训等方式,有效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

多方联动的“治理枢纽站”

“书记‘摆摊’,这种服务形式挺不错。”一名居民告诉记者,他经常能看到社区的“摊位”,也听说这个“摊位”为百姓解决了不少烦心事。

日前,在供销社家属院的居民楼楼道里,云梦堤社区联合共建单位消防大队检查消防设施是否完好有效、疏散通道是否畅通、电气线路是否规范等,同时向居民普及消防安全知识,引导大家增强防火意识。

在建乐社区,“书记摆摊”调解康乐小区漏水纠纷中,社区负责人联动共建单位双龙物业公司,第一时间派维修人员现场勘查漏水点,明确责任边界;再结合房屋维保规范,提供维修方案与费用参考标准。最终促成住户达成一致,物业公司全程跟进维修落地,以专业管理经验助力纠纷高效化解。

在解决王益新四合院旁公房的安全隐患问题中,大同路社区联合辖区共建单位供电所,组建专业排查团队深入现场,对无人居住、设施老化的隐患区域采取断电措施,从源头消除电路引发的火灾、触电等风险,对院内仍需保留用电功能的设施,逐线核查,更换破损配件,以专业标准重构安全用电体系,保障居民安全用电。

在一线接访,在一线办理,不仅提高了解决诉求和问题的时效性,更重要的是能听到群众的心里话,了解到群众的需求,实现从“社区独唱”到“多元合唱”的转变。

新就业群体的“暖心加油站”

作为“摆摊书记”,卢康飞在与居民拉家常时发现:外卖小哥常常蹲在街角休息,快递员找不到地方喝口热水。

针对外卖小哥、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的休息难题,卢康飞积极联动社会力量,不断延伸服务触角。社区与19家爱心餐厅达成合作,为新就业群体、户外劳动者提供就餐打折服务。社区暖心驿站则是健康服务的“前沿阵地”,每月定期开展义诊活动,为“两新”群体提供专业体检服务。

社区搭建的双向服务平台,让新就业群体从“服务对象”变为“治理力量”。他们化身“流动哨兵”,走街串巷时一旦发现井盖缺失、路灯故障等安全隐患,便随手拍照向社区反馈,这些“顺手而为”的善举,为群众筑牢了坚实的安全防线。加入社区流动网格信息员队伍的快递员吴毅辉,在配送时留意辖区安全隐患情况,成功协助化解3起安全风险。

书记“摆摊”,把“办公室”变成了“民心铺”。一张折叠桌,铺开了基层治理的温度;一张小板凳,承载了群众的信赖。

七一路街道将始终践行“服务跟着需求走,治理围着群众转”的理念,用真心接住居民的家长里短。


网络编辑:冉静
信息审核:路进才